品牌头条新闻LOGO

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“乘数效应”

  ■纵深

  1月11日,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中央已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及港澳广深四城定位。其中,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,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、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。

  总面积5.6万平方公里,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,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、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。湾区内拥有广州、深圳、香港等世界级港口,更有东莞、中山、珠海等港口城市群雄逐鹿,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各湾区之首。

  城以港兴,港为城用。如何充分发挥港口的核心战略资源作用,撬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“乘数效应”?目前,广州港集团已跟东莞、珠海、佛山、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签署合作协议,不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配置,带动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。

  ●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

  基础支撑

  港口群竞争力彰显湾区综合实力

  日前,清远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召开。会议透露,清远将加强与广州南沙港合作,共建清远“无水港”,打通江海联运通道。

  “无水港”也称为“陆港”,是指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、公路交会处,便于货物装卸、暂存的车站,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,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。目前广州港已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湖南、江西、贵州、上海等全国各地布局了36个内陆港办事处,覆盖了内陆货源腹地。

  “从整个产业供应链来看,港口是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。”广州市港务局副局长黄波表示,从历史发展来看,广州港一直是全国综合性枢纽港口之一,也是我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,综合服务能力强,承担着华南和西南地区资源和产品进出口的使命。

  在佛山南海工业园生产的空调经过打包装箱后运到港口,最后装上大船,运往世界各地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南沙港上演。目前,美的、格兰仕、奥马等珠西制造业龙头企业超过50%的货物选择从南沙港“出海”。这与过去经深圳或香港出口相比,运输成本节约了接近2/3,时间成本减少了超过1/3。

  有数据显示,目前国际贸易中90%的货物是通过海运来完成,也就是通过世界各地的港口来实现货物的集散。自2004年投产至今,南沙港一直是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港。搭上最高效便捷的“出海通道”,这也是佛山、中山、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纷纷向南沙港靠拢的主要原因。

  在全球物流体系当中,相比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,航运的成本最低。港口强,则意味着物流成本低,经济发展后劲足。港口群的竞争力也是湾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

  要降低物流成本,就要优化湾区内港口资源配置。事实上,广州港集团在此方面已经早有行动。目前佛山、中山、珠海、东莞等市已分别与广州就港口资源整合工作联合印发了会议纪要。广州与东莞、江门、珠海等市签订了港口合作协议:中山方面,整合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,2018年11月12日,广州港出资5.038亿元取得了中山港主体企业中山港航集团52.51%的控股权;佛山方面,广州港集团于去年4月1日开始正式承包经营九江战备码头,同年6月1日与佛山方面签署高明海口码头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目前已争取佛山高明港区海口码头40%的股权;茂名方面,广州港集团在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投资建设的通用码头已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,计划2019年建成投产。

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,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,而是“供应链与供应链”之间的竞争。粤港澳大湾区内港口的优化配置,带来的是湾区内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货物运输体系的顺畅,将为广州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。

  三城联动

  湾区港口群如何实现错位发展?

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、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之一,拥有广州、深圳、香港等世界级港口,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各湾区之首。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,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港口群之间的互动和错位发展。

 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,以广州港、深圳港为龙头,优化全省港口资源配置,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,打造两大世界级枢纽港区。

  “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综合性枢纽港,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使命。”黄波表示,上世纪80、90年代,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集装箱专业化的浪潮,开启了港口建设的大潮。“从产业结构看,深圳是加工制造业,以发展集装箱产业为主;香港是国际中转枢纽,集装箱也是其主要业务。”

  从地图上看,广州港虽然地处广州,但其作用并不局限于“广州的港口”或者是“广东的港口”。“除了满足广州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外,广州港还承担了华南、西南经济腹地对煤炭、铁矿石、粮食等能源、原材料的供应需求。”

  从货物吞吐量来看,广州港内贸占比77%,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内贸占比64%,是我国南北货物运输的主要承担者;深圳港外贸占比超过90%;香港港更是国际货物中转站,2018年广州与香港两港之间集装箱吞吐量为299万标箱,占广州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36%。

  历史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大湾区内港口的差异化发展。黄波认为,当前珠江口港口群的竞争属于良性竞争。具体表现在广州、深圳、香港三个港口总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增长,各港口企业盈利能力保持稳定,珠海港、盐田港、广州港相继上市就是最好的表现。

  “最核心的一点是,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,航运成本的上升带来的是对整个珠三角制造业和外贸的冲击。”他认为,应该鼓励港口之间适度竞争,发挥各自优势,从而为后方企业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物流通道,降低企业“出海”成本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。“不断做大港口行业,为后方产业和对外贸易以及全方位开放提供基础性支撑。”

 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,广州的定位是“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,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、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。”广州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,港口是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广州密集的公路、铁路网络也对港口枢纽形成了有力支撑。

  “现代化的多式联运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港的辐射能力。”黄波表示,在湾区各港口中,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枢纽型港口的定位叠加,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互联,更是产业要素的快速对接。

  处于湾区港口第二梯队的东莞港、珠海港、惠州港、中山港实力也不容小觑。2016年,东莞港就跻身《英国劳氏日报》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前50;珠海港连续四年吞吐量破亿吨,是华南能源运输主要港口之一;惠州港更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。这些区域性港口为广州、深圳、香港三个国际大港提供了更为深入内陆腹地的“触角”,从而更好服务腹地经济。

  乘数效应

  港口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

 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代名词,伦敦、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与繁荣,无不与港口息息相关。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趋势下,港口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 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“乘数效应”,即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更大乃至数倍的经济效益的增长。在粤港澳大湾区,港口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强大的“乘数效应”,让广州以港兴城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
  2018年1―11月,广州港口生产保持快速增长。货物吞吐量5.7亿吨,同比增长5.16%。集装箱吞吐量2001万标箱,同比增长7.46%。在新华・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,2018年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上升至第18位,排名全国第四位。

  统计表明,一个集装箱码头的利益,码头和船公司占8%,所在城市能够获取92%的经济效益。假设一个港口收取一个TEU吊柜费为1000元,由此带来的拖轮、传播代理、引航、金融结算等收益能高达6倍。

  “港口也是吸引很多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,比如丰田的汽车制造落户南沙,就是基于原材料进口以及产品出口物流成本的综合考虑。”黄波说道。根据南沙区统计局统计,2018年,南沙区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1031亿元,成为南沙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。

  港口不是单独的经济体,而是综合经济体。港口的发展需要临港产业的支持,也需要依托港口服务业的支持,而港口的发展也带动了这些服务业的发展,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,符合“乘数效应”的概念。

  以港口为中心,广州的临港产业、邮轮业、航运金融等高端产业也取得了不俗成绩。2018年1―11月,南沙国际邮轮旅客吞吐量达到44.65万人次,同比增长20.34%,保持国内第三;航运金融保险业方面,广州航运交易所发布珠江航运运价指数超141期;航运交易方面,截至去年11月底,广州航运交易所累计交易船舶564艘,交易总额为30.5亿元,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船舶资产交易服务平台。

  从全球湾区城市观察,港口由于贸易需要而发展,港口的存在又促进了贸易的增长。“港口汇聚了各类资源要素,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。”有专家指出,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凸现了港口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重要作用,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广州区域经济和珠三角腹地经济的繁荣发展,也有利于广州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。

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品牌头条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